1月8日上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的巡护人员进行巡护时,在实验区的麦田地里发现了两只素有“大熊猫”之称的极度濒危鸟类大鸨,这是今年首次在大汶流管理站辖区发现。
在离大鸨北向200米远的黄河里监测到145只东方白鹳,数量如此之多的东方白鹳在这个季节发现也是难能可贵的,往年这个季节能见到20多只。是什么原因造成东方白鹳如此之多,还有代于进一步观测研究。同时发现还有近万只豆雁,百余只赤麻鸭、120多只绿头鸭、50多只翘鼻麻鸭、23只大天鹅、还有许多海鸥等鸟儿在此会集。
据了解,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在中国现存约500多只。它体高60至70厘米,体重10千克上下。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越冬的大鸨主要栖息在人烟稀少的麦田、荒草地、开阔的河漫滩、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滩周围和草洲一带。东方白鹳全球约3000只左右。它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它对生境要求十分苛刻。它们是极度濒危鸟类,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已将大鸨、东方白鹳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自然保护区为给区内越冬的鸟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加强了对鸟类栖息地保护和管理。通过智慧保护区监控系统的建设,全方位、无死角的进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采取加大宣传和综合执法的力度,营造了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舆论氛围。连续四年在冬季封冻期对鸟类进行适量补食,为鸟类越冬补充必要的食物。保护区在今后的巡护工作中,将会此次的观测点作为重要观测点之一,仔细观测大鸨、东方白鹳的数量变化和活动动态。黄河口发现两只濒危鸟类大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