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连续10年到白洋淀越冬

  石家庄12月4日电 2日上午10时左右,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进行冬季巡护观测时,大鸨连续10年到白洋淀越冬在白洋淀畔一块麦田中,观测到了29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此为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及环境保护措施以来,大鸨连续第10年到白洋淀越冬。

  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用望远镜和照相机对这群大鸨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和记录。从大鸨的飞行姿态和觅食状况能够看出,这群大鸨的身体状况良好,未见明显异常情况。

  据介绍,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首次在白洋淀区域内观测并拍摄到大鸨是在2006年冬季。此后,为保护好这些国家级珍稀鸟类,管理处每年秋冬季都要开展“保护大鸨”等重点保护鸟类定期巡护观测工作.

  通过10年来不间断地巡护、记录和拍摄,发现大鸨已在白洋淀湿地保护区呈现出“定期化、定点化”的栖息特点。这些宝贵的影像记录为我国乃至世界野生鸟类迁徙记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见证白洋淀省级湿地保护区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大鸨冬季栖息地、停歇地。

  目前,白洋淀省级湿地保护区野生鸟类已由原来记录的192种增加到2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26种。

  大鸨分布自中欧、南欧到中亚和中国东北谷地和草原。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淡灰色,具黑色和褐色横斑;下体发白。雄鸟较壮,嘴基部有淡白色嘴须。性谨慎,难以接近,遇到危险即迅速奔逃。步履矫健,飞行缓慢但能持久。大鸨体高60至70厘米,体重10千克上下,有的雄鸟重达15千克,是猎禽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能飞起的最重的鸟类。作为极度濒危的鸟类,大鸨已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据查目前大鸨在我国仅存几百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首页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