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鹮_黑鹮同级分类黑鹮(拉丁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是鹮科,黑鹮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体大(75厘米)的黑色鹮,特征为头裸出,肩部具白色斑块,腿红色,颈背具浅蓝色斑块。
中文学名黑鹮英文学名Red-naped Ibis总目今颚总目(突胸总目)目鹈形目科鹮科属黑鹮属种黑鹮目录
黑鹮(学名:Pseudibis papillosa,英文名:Red-naped Ibis)是黑鹮属的鸟类。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通体体羽深褐,两翼及尾黑色具光泽,下体无栗色。 虹膜暗色;嘴黑色;脚红色。
体大(75厘米)的黑色鹮,特征为头裸出,肩部具白色斑块,腿红色,颈背具浅蓝色斑块。通体体羽深褐,两翼及尾黑色具光泽,下体无栗色。 虹膜-暗色;嘴-黑色;脚-红色 。
头裸出,皮肤黑;体羽几乎全为深褐色,两翅黑,闪着蓝色金属光泽,内侧小覆羽白,形成一大白块。虹膜橙红;嘴铅蓝;脚和趾淡粉红色。
全长约60cm。大型涉禽。大体上为灰褐色。内侧小覆羽白色。飞羽和尾羽暗色,具金属蓝绿色。头裸出,黑色。喉红色。嘴石板黑色。腿珊瑚红色。
喜沼泽林地及森林溪流。
喜在较干燥的平原耕地、残茬地、干河堤等处活动,偶然也到沼泽地。
习性类似白鹮,但较少结群,通常成对或一家族活动,有时则单个。当从地上起飞时,叫声奇怪而具特性。在繁殖季节,鸣声则响亮而特别。觅食时,在沼泽地和沿着泥泞的河岸,天热时亦见于收割后的稻田中。主食昆虫,兼食蛇和青蛙,也啄食多种成熟的农作物。
曾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有分布,现仅存于印度支那及婆罗洲。 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分布状况不明。19世纪在云南西南部有记录,不过至今未获标本。
黑鹮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和缅甸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分布于中国的是缅甸亚种,也叫东方黑鹮,仅于1899年在云南西南部采到过一个雄鸟的标本,是偶尔游荡到我国境内的罕见鸟类;另一个亚种为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印度,与东方黑鹮不同的是裸露的黑色头顶上有鲜亮的红色疣状突,而且肩部有一个明显的白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