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科_鹦鹉科同级,下级分类有哪些鹦yīng鹉wǔ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鹦形目中的一个科,属于攀禽类。鹦鹉类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无论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还是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都归属于鹦鹉科。在某些著作当中,可能会将吸蜜鹦鹉类和凤头鹦鹉类独立成科。鹦鹉科,鹦形目的1科,本科鸟类大小差别悬殊,体长83~991毫米。嘴甚短强;上嘴钩曲而具蜡膜,犹如猛禽;上嘴能转动,其与头骨如具铰链一般:嘴钩内有锉状构造;舌多肉质而柔软。世界有 339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产于大洋洲。中国有7种,见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东、广西。
中文学名鹦鹉科英文学名Psittacidae总目今颚总目(突胸总目)目鹦形目科鹦鹉科目录
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本科鸟类大小差别悬殊,体长83~991毫米。嘴甚短强;上嘴钩曲而具 蜡膜,犹如猛禽;上嘴能转动,其与头骨如具铰链一般:嘴钩内有锉状构造;舌多肉质而柔软。翅形稍尖,初级飞羽10枚,缺第5枚次级飞羽。尾长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细鳞。趾4枚。前后皆两趾,适于攀树。体羽常为绿色,或绿蓝和红色等,甚为艳丽。雌雄相差不多,幼鸟与雄鸟相似。世界有339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产于大洋洲。中国有7种,见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东、广西。
中国常见种为,分布于四川西部以南至云南南部。体长约350毫米,翅长约140毫米。体羽绿色,沾染蓝色,胸和上体尤甚;头暗灰,具蓝色沾染;颏黑色;后颈沾蓝绿色。雄鸟翅上覆羽具深栗色块斑,雌鸟无;尾羽绿色和蓝色,尖端黄色。繁殖季节单个或成对在沟谷的树林或稀疏阔叶林区,秋季常成群在雨林啄食榕树果,或集结在山坡草地取食玉米。羽色美丽,可供观赏。
金刚鹦鹉也被称做是大力士,主要是因为它们强有力啄劲。在亚马逊森林中有许多棕树结着硕大的果实,这些果实的种皮通常极其坚硬,人用锤子也很难轻易砸开,而金刚鹦鹉却能轻巧地用啄将果实的外皮弄开,吃到里面的种子。 除了美丽、庞大的外表,以及拥由巨大的力量外,金刚鹦鹉还有一个功夫,即百毒不侵,这源于它所吃的泥土。金刚鹦鹉的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其中包括很多有毒的种类,但金刚鹦鹉却不会中毒。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所吃的泥土中含有特别的矿物质,从而使它们百毒无忌。金刚鹦鹉很胆小,见了人就飞。但从16世纪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将金刚鹦鹉带回欧洲后,它们便变成了人们的好朋友。野外的金刚鹦鹉通常以果实、种子及果仁为主要食物。
虎皮鹦鹉(学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虎皮鹦鹉的别称:娇凤、彩凤、阿苏儿、鹦哥,属小型攀禽品种,属于澳洲体系小型鹦鹉,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性情活泼且易于驯养,在中国是大众最喜欢的宠物鸟之一,野生种群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喜集群,常结成20只数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觅食,有时甚至聚集2万或更多数量成群活动。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如灌木丛、森林、草原、农场田园等。虎皮鹦鹉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据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野生虎皮鹦鹉一般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浆果及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到秋季飞到田间啄食谷物。
白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alba)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的鸟类,全长约46cm。是最多产的凤头鹦鹉之一,它们的冠羽是所有凤头鹦鹉中最大的,洁白无瑕的羽毛十分美丽,在国际的鹦鹉养殖中算是常见的种类。栖息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丘地森林、开阔林地、森林边缘地带、红树林、沼泽区等地,通常聚小群活动,天然食物包括坚果、种子、浆果、水果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岛。
猎人常用驯服乖巧的白凤头鹦鹉引诱野生的白凤头鹦鹉进入陷阱,在1984年时约有12193只野生的白凤头鹦鹉被捕获,出口或走私至别的世界各地,不包括约有7-10%的野生鸟在未被贩卖时即死亡,以及印尼国内买卖的数量,当地居民有时也猎杀它们作为食物,加上栖息地破坏导致的巢穴不足等问题,使它们的数量不停地下滑,全世界的总数量约在5万至20万只之间,但有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