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盗猎分子投的毒饵范围太大,今天未能清理完毕,已发现中毒的大雁,为及时消除危害,避免大鸨及其他野生鸟类遭到毒杀,急招志愿者……”2014年12月21日晚9时,知名公益组织@让候鸟飞通过微博呼吁志愿者驰援清理投毒现场。
现场清理出来的中毒死亡的大雁和各种其他鸟类,当天暂未发现中毒死亡的大鸨。
当天早些时候,河南长垣县和山东东明县交界黄河滩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鸟类大鸨的重要栖息地出现人为抛洒毒玉米粒的违法行为,已造成十余只大雁等鸟类死亡。十多位志愿者耗时近两天对投毒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清理出疑似毒饵超过1公斤。当地森林公安等执法部门随后也对现场进行取证、立案。一位出警民警告诉澎湃新闻:“在巡察途中我亲眼见到一只正在飞行的大雁没有任何征兆地,直接坠落到黄河里的场景,应该就是中毒所致。”
志愿者清理出来的毒玉米超过1公斤。
濒危“国保”大鸨栖息地惊现投毒
12月21日晚6时许,志愿者阿强和同事在山东省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河滩附近巡护时发现,蜿蜒的河滩、麦田上有大量抛洒的玉米粒。
当时同行的志愿者阿峰事后告诉澎湃新闻:“已经冬天了,这些玉米粒却颗粒饱满,不像是收庄稼遗落的,而且田地里有径直碾过的清晰车辙,我们怀疑是有人在进行投毒,这些浸过毒的玉米,鸟类吞食后很快会中毒死亡!”
山东东明县与河南长垣县接壤,黄河在两省疆界上蜿蜒,距离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线公里左右。
大鸨保护发起人、长垣绿色未来环保协会会长宋克明告诉澎湃新闻,当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物种大鸨的主要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大约会有200只大鸨在这里栖息越冬”。
野生鸟类专家、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教授对澎湃新闻解释称,当地所在的黄河流域,两岸麦田较多,水浅滩多,气候上也适合大鸨这类候鸟的生存栖息。
发现投毒现场后,宋克明以及十多位志愿者立即赶赴现场,发现在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很轻易地看到了散落着的十几只中毒死亡的野鸟,其中大雁十只,还有几只不知名的鸟种。
当地志愿者正在麦田里清理毒玉米。
由于抛洒的毒饵不及时清除很容易造成鸟类误食死亡,宋克明在网上呼吁志愿者加入清理活动,目前陆续有十多位志愿者参与其中。
宋克明告诉澎湃新闻,他们进行了拉网式收捡,有部分志愿者出发前没有戴防护手套,鉴于情况紧急,他们就地徒手捡拾毒玉米粒,在持续近两天的清理行动,共捡拾疑似毒玉米粒1公斤多。
据宋克明介绍,山东东明森林公安警方接到报警后,联合东明林业局野保科负责人一同前往调查。
出警的长兴集乡派出所一位民警告诉澎湃新闻:“在巡察途中我亲眼见到一只正在飞行的大雁没有任何征兆地,直接坠落到黄河里的场景,应该就是中毒所致。”
宋克明说:“滩区地域广阔,投毒者随机投毒,毒源极难全部找到,中毒致死的野生鸟类也不可能全部发现,未来一段时间也许还会有不同的鸟种遭到毒杀。”
据宋克明介绍,长垣和东明等地黄河滩区域是候鸟大鸨的越冬主要栖息地,在当地越冬的大鸨属于东亚亚种,“除了投毒隐蔽难查,近年来陆续还有盗猎者使用高压电网、猎犬等方式捕猎大鸨。再者,由于大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基于上述多种原因,我国大鸨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鸨仅存500-800只,不会超过1000只。大鸨的生境正在逐渐恶化。”宋克明言谈中充满了担忧无奈。
大鸨(学名:Otis tarda)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翅长超过400mm。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大而圆,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于翅长的1/4。雄鸟的头、颈及前胸灰色,其余下体栗棕色,密布宽阔的黑色横斑。下体灰白色,颏下有细长向两侧伸出的须状纤羽。雌雄鸟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广布于欧亚大陆,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向东到亚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罗斯,中国和朝鲜半岛。是匈牙利的国鸟。十余只野鸟身亡 濒危鸟类栖息地遭投放毒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