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学名:Spheniscidae) 是一种不会飞行的鸟类,属于企鹅目,企鹅科。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鹅共有十七种或十八种,其中四种生活在热带赤道,分别是汉波德企鹅、麦哲伦企鹅、黑脚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皆属于环企鹅属;完全生活在极地的只有皇帝企鹅及阿德利企鹅两种。
中文学名企鹅目英文学名Sphenisciformes总目古颚总目(平胸总目)目企鹅目目录
鸟纲的一目。是一类善于游泳而没有飞翔能力的中、大型海鸟。前肢发育成为鳍脚,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宽而短,羽片狭窄而密集,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并移至躯体后方。跗间具蹼,适应于游泳生活。在陆地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嘴峰长而薄,并稍弯曲,在嘴端明显形成钩状。上嘴的角质部由3~5个角质片组成。舌表面布满钉状乳头,适于取食甲壳类、乌贼和鱼类等。共有6属17~18种,分布范围从南非到南美西部以及南极洲沿岸。企鹅化石的发现地点与现在企鹅的分布区基本一致。著名种类有:①小企鹅属。体长400~420毫米。主要在夜间活动。该属有小企鹅和白鳍小企鹅。②王企鹅属。分布从南极洲直到南温带。该属有帝企鹅和王企鹅。③阿德里企鹅属。体长725~750毫米。该属有阿德里企鹅、南极阿德里企鹅和巴布亚阿德里企鹅。④角企鹅属。有羽冠。体长700~720毫米。该属有马可罗尼角企鹅、直冠角企鹅、凤冠企鹅、设得兰岛角企鹅和角企鹅。⑤企鹅属。体型小或中等。该属有黑脚企鹅、麦哲伦企鹅、秘鲁企鹅和加拉帕戈斯企鹅。⑥黄眼企鹅属。体长750毫米;体重5.2千克。该属有黄眼企鹅。
1620年法国的Beaulier 船长在非洲南端首度惊见会潜游捕食的企鹅时,称其为“有羽毛的鱼”。
在陆地上的企鹅都是直立著的,就是步行,大部分时间也是像人一般以双脚走路,可是由于身型肥胖,它们走路时都显得很笨拙。在冰天雪地下,若被捕猎者追捕时,它们会全身向前俯伏在地上,以腹部贴上冰地上,并以双脚作推动,快速逃走。
虽然现在的企鹅不能飞,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的,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现在的企鹅。其主要食物是小鱼及磷虾。企鹅通常很长寿,如帝王企鹅可达20-30岁。
企鹅是一种不会飞行的鸟类。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目前已知全世界的企鹅共有十七种或十八种,其中四种生活在热带赤道,企鹅目_企鹅目同级,下级分类有哪些分别是汉堡特企鹅、麦哲伦企鹅、黑脚企鹅、加拉巴哥企鹅,皆属于环企鹅属;完全生活在极地的只有皇帝企鹅及阿德利企鹅两种。
在演化的过程中,企鹅的双翅退化成鳍状,失去飞行的能力,擅长游泳和潜水,以水中的鱼、甲壳类为食,可利用白色的肚子在冰面滑行。企鹅的身高依种类有所不同,最高的企鹅是皇帝企鹅,身高约130厘米,体重约30公斤,最小的企鹅是小蓝企鹅,高约35厘米,重0.8公斤,主要分布于澳洲。企鹅身上的羽毛具有防水功能,羽毛之下有绒毛,具有保温功用,皮下脂肪丰富。企鹅的骨头不像一般的飞禽那样轻,而是比较重的,才能够潜水。
企鹅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它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比较短及平。这种特征配合有如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 双眼上的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
企鹅是一种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在南极安家落户。南生物成了企鹅充沛变成重叠、紧密连接的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100℃,也休想攻破它保温的防线。南极陆地多,海面宽,丰富的海洋浮游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 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的食物来源。 企鹅是一种鸟类,因此企鹅没有牙齿。企鹅的舌头以及上颚有倒刺,以适应吞食鱼虾等食物,但是这并不是牙齿。
企鹅目前肢发育成为鳍脚,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宽而短,羽片狭窄而密集,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并移至躯体后方。跗间具蹼。上嘴的角质部由3~5个角质片组成。舌表面布满钉状乳头,适于取食甲壳类、乌贼和鱼类等。
楔翼总目(Impennes)又叫企鹅总目,只包括企鹅目(Sphenisciformes)企鹅科(Spheniscidae),包括6属18种企鹅。全部为不会飞翔而擅长游泳和潜水的海洋鸟类。体羽呈鳞片状,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企鹅通常被当作是南极的象征,但企鹅最多的种类却分布在南温带,其中南大洋中的岛屿,南美洲和新西兰都比较多,在这里有6属13种企鹅营巢,其中有2个属限于澳新地区,而企鹅中最大的属角企鹅属也是以澳新地区为分布中心。企鹅第二大属环企鹅属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甚至可到达赤道附近,而在南极大陆沿岸营巢的企鹅只有2属4种,亚南极有2属2种,而真正在南极大陆越冬的则只有皇企鹅。现存于世的企鹅有18种,它们分别是小白鳍企鹅、白鳍企鹅、黄眼企鹅、麦哲伦企鹅、秘鲁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帝企鹅、王企鹅、阿德里企鹅、南极企鹅、巴布亚企鹅、史氏角企鹅、角企鹅、响弦角企鹅、马可罗尼角企鹅和直冠角企鹅。
1887年,孟兹比尔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企鹅有可能是独立于其他鸟类,单独从爬行类演变进化而来。企鹅的鳍翅不是鸟类的翅膀变异形成的,而是由爬行类的前肢直接进化形成的,企鹅根本没有经历过飞翔阶段。后来,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动物化石,它高约1米、体重有9千克,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这个发现似乎印证了孟兹比尔的猜测。
1981年,日本也发现了一种类似企鹅的海鸟化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距今3000万年、不会飞的原始企鹅的化石,或许它就是现代企鹅的史前祖先。
2000年以后,鸟类学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鸦化石的构造之后提出,距今3000万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种海鸦可能与企鹅的起源关系密切。这种已灭绝了的海鸦也是一种不会飞行的海鸟。科学家们认为,尽管企鹅与海鸦,一个生活在南半球,一个生活在北半球,但它们骨骼形体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以上证据来看,企鹅的祖先就是一种不能飞翔的动物。但是,有些动物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依据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料,断言企鹅的祖先应该是会飞行的。因为从现代企鹅的身体结构上依然能找到它们会飞翔的远祖遗留给后代的烙印。
企鹅科的各种短腿而不会飞的水鸟,产于南半球,在陆地上直立而笨拙地行走,身上披覆短、硬、鳞形的羽,主要食甲壳类、软体动物和鱼。企鹅这种生物在被发现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故事,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们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发现了企鹅。但是最早记载企鹅的却是历史学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麦哲伦船队在巴塔哥尼亚海岸遇到大群企鹅,当时他们称之为不认识的鹅。人们早期描述的企鹅种类,多数是生活在南温带的种类。到了18世纪末期,科学家才定出了6种企鹅的名字,而发现真正生活在南极冰原的种类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给王企鹅定名,响弦角企鹅1953年才被命名。企鹅身体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
生活史因种的体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异。同一种内的繁殖周期还与纬度有关。有的种长途迁移到内陆的祖传营巢区去产卵,合恩角企鹅(S.demersus,即驴鸣企鹅)和小企鹅一年繁殖2次,大多数种一年仅繁殖1次。而王企鹅(A.patagonica)则三年内繁殖2次。王企鹅和帝企鹅每次产卵1枚,而其他种则产2枚,偶为3枚。大多数企鹅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亚企鹅(P.papua)的某些种群也在冬季繁殖。帝企鹅发育时间长,故在秋季开始繁殖,以使幼雏在成活率机会最大的夏季产出。
当企鹅入群和离群时,常有种种表演和鸣叫。求偶配对时,常有求偶鸣叫,鸣声在两性之间有二态性。合恩角企鹅鸣声似驴鸣。到繁殖季节,帝企鹅能找到旧巢及旧配偶。除帝企鹅只由雄鸟担任外,所有种都由两性孵卵。在交配时企鹅群中十分热闹,鸣声聒耳,到孵卵时则一片寂静。卵和雏鸟的死亡率决定於气候条件、幼鸟在生殖种群的百分比和敌害等因素,一般为产卵总数的40∼80%。产卵後,雌鸟常常离群到海洋觅食,约10∼20天後回来替换雄鸟,以後便以一两周为期互相轮换。但雌性帝企鹅从鸟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里(50∼100哩),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时正值南极严冬,雄帝企鹅将卵置於足上孵化,并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生活。
企鹅幼雏从卵壳孵出需24∼48小时,孵出後即表现有取食行为,将嘴放入亲鸟口腔,取食成液状的吐出的甲壳类或鱼类食物。开始时,幼鸟藏在亲鸟身下;逐渐长大後,幼鸟停留在亲鸟体侧。幼鸟从孵化到完全独立的期限,在较小的种要2个月,帝企鹅需5个半月,王企鹅12∼14个月。半成熟的幼雏会成大群由成鸟照管,如在“托儿所”内一般。
成鸟每年更换全部羽毛一次。换羽时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鸟群以外的一个掩蔽地点。企鹅游泳迅速,用鳍肢作为推进器。需高速前进时,常常跳离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进1公尺或者更远,并在此期间呼吸。在陆上则步态笨拙可笑,但前进速度甚快,以前肢为平衡器。可在岩石上灵活地行动,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为推进器。企鹅能藉太阳的位置来定向。
企鹅的食物随著种、地理区域和季节的不同而异。大多数较小的南方企鹅以在南极富氧水面达到很高密度的磷虾为食,象大型的企鹅同时也可以以鱼为食物,在水中扑食的时候,由于企鹅是靠肺来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到水面上换气,例如:帝企鹅在水中捕食的时候可以呆20分钟左右,一次最少可以捕6条鱼。企鹅的大群体消耗的食物量惊人,一天超过几吨,出海一次可达数周,成群捕食鱼、乌贼和甲壳动物,天敌为豹形海豹(Hydrurgaleptonyx)或逆戟鲸(Orcinusorca)。澳大利亚-纽西兰和南极附近地区的南非海狮属(Arctocephalus)和新海狮属(Neophoca)的海狮也捕食企鹅。
南极的企鹅常常在0℃(32℉)以下的水中游动,因而身体的保温十分重要。水中高速运动又增加热量的丧失。在陆地上时脚与冰块密切接触,皮肤温度在0℃。皮肤温度所以这样低,是因为下肢内相邻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逆流热交换系统,使回心的较冷血液从流向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热量,从而节约体热。与鸌类相似,企鹅也具盐腺。研究证明,帝企鹅亦能感染鹦鹉热淋巴肉芽肿型病毒病,阿黛利企鹅等体内带痕量DDT。
科学家在秘鲁南部海岸出土了一些巨型的热带企鹅的化石残骸。这是一种已经绝迹的企鹅,身高至少达1.5米,体型大得让研究人员也感到非常震惊。就连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企鹅——身高1.2米左右的帝企鹅,在它面前也十分逊色。
南极半岛的一个天然海港洛克雷港,一对浪漫的企鹅情侣手牵着手站在一起。
此外,这种巨型企鹅还是目前所有已知水禽中鸟喙最长的。它的喙长达18厘米,比头骨还要长出两倍多。据估计,这种巨型企鹅生活在距今大约3600万年前。
除了巨型企鹅之外,古生物学家还在秘鲁南部海岸发现了另一种已灭绝的热带企鹅种类。这种热带企鹅身高约0.9米,和现代的帝企鹅个头差不多,它们生活在约420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企鹅种类之一。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种企鹅的化石残骸,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残骸。它们对研究现代企鹅的进化过程,以及企鹅在海洋中的分布地点和历史,都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在发现这些化石残骸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企鹅一直在高纬度地区,直到1000万年前,才首次游到低纬度的赤道水域生活。但新发现的化石残骸,却将这一时间往前推了整整3000万年。
科学家认为,自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地球曾经历了一段历史上温度最高的时期。从大约3400万年前,即南极冰盖形成后,地球的温度才逐渐开始降低。而这两种企鹅在赤道水域生活的时间,都要远远早于地球开始降温的时期。
由秘鲁、阿根廷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在2005年发现的化石残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站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莉娅·克拉克表示:“我们以前总是倾向于认为,企鹅是习惯低温环境的动物——就连今天生活在赤道区域的小企鹅也是这样。”
克拉克说,“但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却可以追溯到过去6500万年中地球上最热的一段时间。这些证据表明,企鹅到达低纬度地区的时间,比我们之前的估计还要早3000万年。”
与此同时,两种新企鹅在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特征,以及它们的生存年代和分布情况,也使研究人员必须对企鹅的整个“家谱”进行改写。
和目前地球上生活的企鹅种类不同,身形巨大的远古企鹅拥有长而窄的喙,尤其是巨型企鹅,它的喙特别长,就像长矛一样。克拉克猜测,这种喙很可能是用来帮助高个子的巨型企鹅吞食大型猎物。不仅如此,远古企鹅还能潜到很深的水下,并能像现代“亲戚”那样在水面下优雅地“滑翔”,边滑翔边捉小鱼吃。
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这两种企鹅是在地球上的不同区域分别进化的,后来才游到温度更高的赤道水域生活。研究人员相信,巨型企鹅曾在现在的新西兰附近生活,而较小的那种热带企鹅则发源于南极洲。虽然从这两种已经灭绝的企鹅种类身上能够看出,它们愿意离开南半球纬度较高的低温水域,前往水温更高的地方生活,但克拉克博士表示,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现代企鹅也能适应目前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高温环境。
克拉克博士说:“这些在秘鲁发现的物种是企鹅家族中的早期分支,对现代企鹅而言,它们是相对较远的远房亲戚。”她表示:“目前的全球变暖,发生在一个相对要短得多的时间段里。从这些新化石物种上得到的数据,并不能够证明,气候变暖不会给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企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