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是现在世界上生存着的最大鸟类

  鸵鸟是现在世界上生存着的最大的鸟类。但是它们却不会飞。鸵鸟坚硬的脚爪补偿了这一缺陷,鸵鸟每小时可以奔跑70公里。鸵鸟的腿长而健壮,它的双翼却很小。由于它们象骆驼那样,可以在热带沙漠中奔跑,所以它们被称做“鸵鸟”。

  鸵鸟的形态特征

  鸵鸟体形大,成年雄鸵鸟高达2.1-2.7米,雌鸵鸟略小。平均体重110千克。

  头部

  鸵鸟头部平坦,具有秃斑块。眼睛较大,直径可达50毫米,两眼占头部1/3,且有瞬膜,睫毛是细长的刚羽。鸵鸟视力好,突出的眼和灵活的颈使它能观察四周。两耳能开能闭,由微细的羽毛覆盖。上喙二鼻孔通过有形膜呼吸。

  颈部

  鸵鸟颈部由19块颈椎骨组成,气管和食道松弛,皮肤有弹性,饲料团易通过颈部。颈部具绒羽,无正羽。

  躯干

  鸵鸟躯体硕大,腹面无羽。雄性鸵鸟体羽黑色,雌性成鸟全为污灰褐色。无龙骨,具凸突的胸骨。羽区和裸区之分规律且明显。

  翼

  翅退化,羽毛有羽小枝,羽小枝不形成羽钩,羽毛疏松柔软不能成羽片。雄鸟翅羽为黑色和白色,雌鸟大部分为淡灰褐色。翅末端具2爪。

  人们中有“鸵鸟政策”的说法,说是鸵鸟平时胆子很小,遇到危险时,就把头钻进沙堆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它,以此来躲避危险。其实,这是一种误传。鸵鸟的胆子确实不大,但是它们有强大的自卫武器——那双健壮而有力的腿,可以向任何进犯它的敌人反击,用腿踢敌人。再加上每只脚上有长达 17厘米的脚趾去抠抓敌人。有时鸵鸟确实把头插入沙子里,但那决不是害怕,只是想吃点沙子,以帮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鸵鸟一般以有浆汁的植物为食,有时也吃些蜥蜴和其他甲壳类单位充饥。

  尽管大自然的进化“剥夺了鸵鸟飞翔的权利”,它们还是凭借强有力的双腿,在生存竞争中争得了自己得生存空间。

  鸵鸟养殖历史

  早在18世纪初,埃及、希腊、罗马人开始捕猎和驯养鸵鸟。其实论野生鸵鸟,沙特、埃及、苏丹,都比南非多得多,但要论养鸵鸟的历史和用鸵鸟生财的本事,就非南非人莫属了。南非人养鸵鸟始于1826年,最初鸵鸟的数量很少,后来由于西方王室贵族流行穿用鸵鸟羽毛制作的服装,鸵鸟一时间身价百倍,一只成年鸵鸟一年只能产1千克羽毛,而一件最简单的鸵鸟披肩也需至少15千克羽毛,南非农场主们纷纷饲养鸵鸟。

  到1913年,鸵鸟存栏数竟突破100万只。然而一战后,欧洲王室逐渐没落,鸵鸟毛需求大幅减少,鸵鸟业者纷纷转行,一些聪明的农场主留下了那些品种最优良的鸵鸟,等待新机会的到来。 [14]19世纪中叶,南非人为提高羽毛质量和产蛋性能,开始了杂交选育,育成了非洲黑鸵鸟。

  二战后,鸵鸟市场开始回暖。南非人吸取教训,开始多方面经营鸵鸟生意。他们制作了鸵鸟蛋壳工艺品,还把养鸵鸟的农场开放,吸引游客参观。许多鸵鸟农场主还联合起来成立了农业联合体,由它来统一负责鸵鸟产品的市场营销。在被称为“鸵鸟之都”的奥茨霍恩市,游客不仅能品尝到鸵鸟肉、鸵鸟蛋,还能过一把骑鸵鸟的瘾,甚至可以参加“骑鸵鸟比赛”。

  1974年前,每年向欧美出口鸵鸟皮约2万张,肉1.2万吨及蛋、羽毛等工艺品。鉴于南非停止出口及欧美市场每年需要鸵鸟皮30万张以上的情况,美国于1982年左右从南非引种养殖,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

  ①产蛋量提高,年产蛋达50枚以上,且人工孵化成功;

  ②对鸵鸟的分阶段饲养成功;

  ③鸵鸟产品的开发利用取得新的进展,宣布鸵鸟驯养成功。有30多个州养殖鸵鸟,到1992年共有217家鸵鸟场,饲养约1.8万只。为适应鸵鸟业的发展,1987年成立了美国鸵鸟协会(简称AOA),有15个国家参加,拥有会员5000余人。其产值已达100亿美元。北美的鸵鸟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据估计,年饲养量超过15万只。生长期达到屠宰年龄(12-14月龄)时,才能达到商业化要求。欧洲、非洲、澳洲等地区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鸵鸟协会,竭力扶持鸵鸟养殖业的发展。饲养鸵鸟最多的是津巴布韦和中美洲国家,不仅饲养上千只种鸟群,而且建有较大的商品鸵鸟基地,出售雏鸵和商品鸵鸟。中美洲的Costa Rica有一家大型商业鸵鸟场,其中包括一个种鸵鸟场,饲养着70只红颈鸵鸟和非洲黑鸵鸟,鸵鸟蛋进行人工孵化,雏鸵鸟于3日龄以后出售。Coasta Rica鸵鸟场还有一批非洲黑鸵鸟和蓝颈鸵鸟组成的鸵鸟群,这些鸵鸟一部分作为种鸟出售,大部分于1岁龄时屠宰,肉及皮张供出口。南非雄居鸵鸟产品市场,其中皮革占市场的75%,肉占15%,羽毛为10%。

  自从美国宣布对野生鸵鸟驯养成功以来,非洲鸵鸟以其最低的饲养成本,较高的经济价值,优质的畜产品受到人们欢迎。美国生物学家预言,非洲鸵鸟将成为人类21世纪主体肉食动物。因此,它将为世界畜牧业带来一次新的飞跃。中国人工饲养鸵鸟,萌芽在广州市英吉利特种动物试验场,起步在广东江门市畜牧局鸵鸟试验场。广东省已先后办起了近30个鸵鸟养殖场,在云南、山东、山西、浙江和河北等省亦相继而起,江苏的吴县、射阳等地也开始了引种饲养。

  由于鸵鸟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等前文所述的诸多优点,符合国家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这一产业政策,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智研数据研究中心显示,中国有大量沙荒地和不宜耕种的非耕地,饲草资源又非常丰富,发展鸵鸟养殖前景广阔,这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人民群众的食物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对鸵鸟的养殖开发非常重视,且又有免征所得税等诸多政策扶持。鸵鸟养殖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可开发潜力巨大。

  随着鸵鸟产品逐渐进入主流消费市场,鸵鸟养殖产业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在国家顶层设计规划下,鉴于鸵鸟产品本身的优质性,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鸵鸟养殖行业。

  鸵鸟的生活习性

  鸵鸟是群居,日行性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时速可达70千米/小时,能跳跃达3.5米。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鸵鸟是相当有效率的采食者,这都要归功于它们开阔的步伐、长而灵活的颈子以及准确的啄食。鸵鸟啄食时,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个食球后,再缓慢地经过颈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鸵鸟啄食时必须将头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击,因此鸵鸟在进食或饮水时,常见至少有1只鸵鸟警戒,当其它鸵鸟抬头时,鸵鸟才低头饮水。同群鸵鸟一般没有进食等级制度,只要有空间,鸵鸟之间极少表现出因进食而互相攻击的行为。

  鸵鸟常结成5-50只一群生活,常与食草动物相伴。鸵鸟用强有力的腿(仅有两趾,主要的趾发达几乎成为蹄)逃避敌人,受惊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5公里。雄鸵鸟在繁殖季节会划分势力范围,当有其他雄性靠近时会利用翅膀将之驱离并大叫,它们的叫声宏亮而低沉。

  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将头埋在沙子中的说法,其实是人类的一种错误的理解。鸵鸟生活在饥寒的南极地带,那里阳光照射弱烈,从地面上升的冷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啦。另外,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还有两个作用,一是可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减少疲劳。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去的情景,如果那样,沙子会把鸵鸟憋死的。

  鸵鸟消化系统兼有反刍动物和鸟类的特点,因而具有广泛的草食性。鸵鸟的营养来源很广,主食草、叶、种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树根、带茎的花、及果实等等,也吃蜥、蛇、幼鸟、小哺乳动物和一些昆虫等小动物,属于杂食性。公园里人工饲养的鸵鸟,用合成饲料喂养。鸵鸟在吃食的时候,总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进去,因为鸵鸟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粒可以帮助磨碎食物,促进消化,且不伤脾胃。
       来源于: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