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痘”的认识与预防方法鸟痘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是鸟痘病毒。一般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冬季11--12月份也有发病现象。症状以皮肤或口腔及喉部、呼吸道、发生典型的痘痂为特征。
一、传播途径:病毒通过唾液、鼻分泌物和泪液感染,含有病毒的灰尘、被污染的饲料或引水、及鸟之间的互相接触,均可以传染本病。尤其蚊虫叮咬,更于易造成群体性传播感染。乳鸟与当年的幼鸟对本病敏感,严重时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可达10%左右。成鸟较少得病,感染后往往症状不明显。病鸟康复后产生终生免疫,不再发病。
二、症状: 本病一般分为皮肤型与粘膜型,皮肤型的多在眼部、嘴、鼻、脐部腿脚上长出痘疹。若伴有细菌感染,会使痘痂化脓,加重病情。粘膜型的鸟痘主要发生在,口腔、喉部、食道及呼吸道的粘膜上。若伴有细菌感染,造成喉部发炎,伪膜增厚,严重影响进食与呼吸,侧能引起窒息死亡。即使病愈康复的鸟,短期内还会对日后的竟翔比赛,构成潜在的隐患。
三、预防与控制:预防鸟痘的主要措施是搞好疫苗的接种,可采用弱毒鸟痘疫苗进行接种。一般乳鸟挂环起即可接种,种鸟与赛鸟均可接种。具体操作方法;按说明,用生理盐水或注射专用稀释液,将疫苗稀释后抽入注射器内,在鸟翅下或腿部拔掉少许羽毛,滴上2-3滴疫苗,用针头刺种3次左右即可。接种一周后检查刺种部位是否红肿接痂,如无反应,应重新接种为好,接种疫苗10天左右鸟均可产生抗体。如果鸟友在当地买不到鸟专用疫苗,可用鸡痘疫苗替代,用鸡痘疫苗接种两个月后应加强补种一次,可达到预防效果。
一般接种过疫苗的鸟,即使遭到蚊虫的叮咬,也不易感染此病。鸟痘的感染与蚊虫叮咬,没有内在的关系,蚊虫叮咬只起到一个外部传播病毒的途径。预防鸟痘感染唯一有效措施,就是接种疫苗。
推荐一种治疗鸟痘和口腔内有黄白色粘物的方法!!用多一点的盐泡少许的水直到饱和状态(就是盐不再溶于水)然后用棉签泡在盐水里.再用刀子把鸟痘刮破用棉签涂在患处(多涂几次)如果是口腔内有黄白色粘物的话用棉签直接涂在患处..绝对实用!
鸟痘是鸟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体表无羽毛部位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增生病灶(白喉型)。
鸟痘病原为鸟痘病毒。鸟痘病毒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DNA和脂质。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大小为250�354纳米,由电子致密而居中的双凹陷中的两个侧面小体及囊膜组成。最外层有不规则分布的表面管状物。病毒主要在感染鸟的皮肤及粘膜病灶的上皮细胞胞浆内复制,上皮细胞核也参加与此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感染鸟后72小时可在上皮细胞浆内出现A型包涵体。
鸟痘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对1%酚和1‰福尔马林可抵抗9天,在游离状态下可被1%氢氧化钾灭活,加热50℃30分钟或60℃8分钟也可灭活此病毒。此病毒对干燥有明显的抵抗力,在干燥痂皮中能存活数月甚至数年。胰酶对病毒DNA或完整病毒均无影响。
分属大约20个科的60种野鸟均可感染禽痘病毒,任何年龄的易感鸟及禽类均可发病。幼鸟在窝内即可得病,但更常发生于童鸟和青年鸟。一般秋冬二季多发,在热带南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痘病毒可被机械性地传播到受伤皮肤而引起感染。带毒昆虫亦可机械性地将病毒散播至眼部。病毒还可通过鼻泪管而至喉部引起呼吸道感染。在污染的环境中,含病毒的羽毛及干燥的痂皮所形成的气溶胶对于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均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上呼吸道和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较高,可以在无损伤的情况下发生感染。
叮咬已被病毒感染的鸟的蚊子,能够对其它许多鸟造成感染。双翅目的昆虫中有11种可传播痘病毒。
鸟痘自然发病的潜伏期为4�10天。症状可表现为皮肤型或白喉型,也可表现为两种混合型。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易感性、病毒毒力、病灶分布情况和其他并发因素的影响。皮肤型表现为在冠、肉髯、眼睑和其他身体无体毛部位出现结节状病灶。白喉型病例(称为湿痘),可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见到溃疡或白喉样黄白色病灶。病变发生于气管时,还可伴发轻重不同的鼻炎样呼吸道症状。
鸟痘传入鸟群后,可能只有部分发病,但若毒力较强时,加上控制措施又不得力,也可能全群暴发。皮肤型病例比波及呼吸道的白喉型病例更容易恢复。患鸟常表现增重不良、衰弱,产蛋鸟患病时可出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3�4周,但若发生混合感染,病程则较长。死亡率较低,但严重病例死亡率可达50%。
鸟痘病毒可引起鸡胚绒毛尿囊产生局灶性痘斑。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后3�4天引起细胞变圆,8-9天发生坏死。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物中可产生直径为1�3毫米的蚀斑。
鸟痘的病变特点有三种类型:
皮肤型是在鸟的头部眼周、鼻瘤、嘴角、肛周、翅下、脚等无毛或少毛处出现痘疹。痘疹初期为小肿块,以后露出易出血的肉芽,变成黄白色的硬结节,进一步发展,结节破裂形成暗褐色疣状结节,结节大的可如豌豆。约两周后或在较短的时间内,病灶基部发炎并出血。结痂的形成可能会持续1�2周的时间,随着退化上皮层的脱落而完成。若过早除去结痂,就会见到湿润、浆液脓性渗出物覆盖着的颗粒状出血的表面。结痂自然脱落的部位,则可见到平滑的疤痕组织。痘疹若出现在眼周,有时由于结节数多,互相融汇,产生大块的厚痂,致使眼裂完全闭合,引起鸟失明而影响采食,以致造成鸟体饥饿消瘦。此型若不继发细菌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粘膜型或称白喉型病例,可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不透明、稍突起的小结。小结迅速增大,融合成黄色、干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剥掉伪膜,可见出血性糜烂或溃疡。此时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可使病势加重,甚至蔓延到眶下窦(引起肿胀)。此型常因痘疹在咽喉部出现而堵塞咽喉,引起鸟体吞咽、呼吸困难。
混合型病例是在患鸟的皮肤及粘膜处均出现痘疹。各型鸟痘内脏器官剖检均无特征性病变。
病理组织学变化皮肤型及粘膜型均是以上皮的增生和细胞的肿大及相应的炎症反应为特征,光镜下可见病变上皮的胞浆内出现嗜酸A型包涵体(Bolinger氏体)。
可根据皮肤及粘膜上的特征性病变作出临床诊断。但须注意与泛酸或生物素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病灶相区别。确诊必须根据组织病理学变化或病毒分离来决定。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以瑞氏或妪姆萨染色法将病料涂片染色后可见禽痘病毒的原生小体(Borrel氏体)。病变部位组织切片H�E染色体可见到上皮细胞胞浆内包含涵体。
病灶及分泌物的负染色或病变组织作超薄切片,在电镜下可见到周围布满病毒粒子或全部布满病毒粒子的A型涵体。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可以进行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或选用免疫学和血清学的方法。
鸟痘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为对于痘病毒还无特异性有效药物。治疗时原则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时可用四环素口服,每日每只鸟1片(50万单位),分2�3次喂服,同时将四环素片研磨成粉状,以适量植物油调成药膏后,涂擦患部痘疹,连续内服外涂3�5天。也可采用青霉素,幼鸟500单位/每只,每日肌注2次。在应用抗菌素的同时,可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A5000单位/100毫升水,则效果更好,以促进皮肤、粘膜损伤处的修复。也可用3%的磺酒或2%蛋白银涂抹患部;碘甘油也较适宜。眼部有脓液或干酪样物应除去,用2%硼酸溶液冲洗干净,再滴入一些5%的蛋白银溶液。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可用中草药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20克,煎水饮服或喂服,每次每只鸟3�6毫升,日服2次。
预防鸟痘的发生应着眼于加强管理,防止鸟体表皮肤及粘膜外伤;做好防蚊灭虫工作。搞好鸟舍、运动场地的清洁卫生工作。预防接种工作是防制鸟痘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三种情况下须进行预防接种:一是往年发过鸟病的鸟场,其孵出的幼鸟和其他途径引入的幼鸟群;二是头年发生痘病而采用鸟痘苗进行过接种的鸟群应重复接种;三是在痘病流行地区的鸟群,应预防接种以防来自相邻禽群的感染。
鸟痘的预防接种应采用鸟痘弱毒疫苗,而不能用鸡痘疫苗。接种时,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100倍,摇均匀后,用刺种针或灭菌钢笔尖蘸取疫苗在鸟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2针。接种后应注意观察“出痘”现象;即接种部位的皮肤和结痂,是免疫成功的标志。一般接种3�4天,刺种部位微肿发红,7-10天结痂,2-3周后痂块脱落,10-14天将产生免疫力。鸟痘疫苗的免疫期可达5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