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湿地鸟类2年增加42种

  湖滨湿地鸟类2年增加42种“湿地不是万能的,虽然不可能单靠湿地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滇池水污染现状,但恢复已消亡的湿地对滇池水环境的改善却有重要意义。”在国家环境应急专家、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顾问、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原常务副所长刘永定看来,湿地的作用首先是让滇池畔消失的原有水生植物、水禽等水生动物能早日回归,尽快恢复滇池湖滨的生物多样性。唯有环湖生态环境恢复良性循环了,才有助于滇池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净化,也就是发挥出湿地的第二个作用——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净化。“滇池水与陆地本是连在一起的,有水、有土、有植物、有鸟禽等,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滇池湖滨生态系统。”

  随着滇池湿地的增加,一些在滇池已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又重新出现。据统计,滇池鸟类从2012年前调查记录的96种,上升到2014年底记录的138种,增加了42种。其中,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目前记录有植物290种、鱼类23种。

  为了摸清滇池湖滨水生态变化情况,去年,市滇管局滇池生态研究所组织开展了滇池湖滨带生态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鸟类、鱼类、水生植物等。在2012年前,根据鸟类学相关专家对分布在滇池周边鸟类调查,当年滇池湖滨共记录鸟类96种,常见鸟类优势种有9种。近年来,随着湖滨湿地的恢复,为鸟类创造了较好的栖息、觅食环境,鸟类物种数量特别是水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2014年共记录鸟类138种,短短2年时间就增加了42种,其中7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它们是黑翅鸢、黑鸢、普通鵟、红隼、游隼、草鸮和彩鹮。

  “十一五”以来,滇池面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滇池周边多个人工湿地的建成都为鸟类创造了较好的栖息、觅食环境,为滇池湿地供养更多的鸟类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在滇池周边不断地发现过去从未记录过的一些物种,其中包括多种云南省新记录鸟类。2011年至2013年间滇池周边记录到钳嘴鹳、彩鹮、铁嘴沙鸻、蒙古沙鸻、翻石鹬、斑尾塍鹬、黑腹滨鹬、小滨鹬、中杓鹬、反嘴鹬、三趾鸥、白翅浮鸥等12种云南新记录水禽。

首页鸟百科